当前位置: 资讯 >

王奇慧:战疫洗礼中绽放青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表日期:2023-06-28 10:38:39

认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王奇慧的人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成长速度。作为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一名“80后”研究者,她从助理研究员走到“正高级”研究员只用了6年时间。

两年多的新冠战疫,对于王奇慧来说是一次疾风骤雨式的成长洗礼。从病毒入侵跨种传播机制研究到抗体研发,她都深度参与。“酸甜苦辣咸都尝到了。”她对《中国科学报》说,不过,每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到世界某个地方的患者,她就会觉得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


(资料图片)

洗礼

“如果没有这场新冠疫情的压力,我的成长速度可能不会这么快。”王奇慧坦言。

新冠疫情前,王奇慧的工作忙碌而充实,在实战中不断打磨着自己的科研能力。

2012年,王奇慧博士毕业后刚加入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领域研究团队就参与了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科研攻关。针对这种冠状病毒,他们鉴定出了其与受体结合的区域、感染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特异性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理论基础。作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王奇慧迎来了职业生涯中首个发表于《自然》的重磅成果。

2016年,寨卡疫情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因其感染孕妇后可使婴儿产生小头症等不可逆的出生缺陷而广受关注。彼时我国也零星出现几例相关输入型病例。王奇慧被委以重任,从康复者血液中克隆人源性抗体。最终,她圆满完成这一挑战性任务。

2019年,王奇慧作为重要参与者又发现了人畜共患病裂谷热病毒的治疗性抗体。

通过一次次实战练兵,8年的时间里她逐渐完成了从博士后到研究员的“蜕变”。

新冠疫情发生后,基于此前的研究,王奇慧和同事一起着手对新冠病毒受体结合位点、抗体等进行研究,寻找潜在应对方案。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她所在团队决定推进从检测试剂开发、中和抗体研发、重组疫苗研制到临床应用的整个链条的研究工作。

为了尽快得到最有效的抗体,王奇慧以实验室为家,连续半个月昼夜不分地利用病毒结合受体的位点“钓”抗体。困极了,她就把两把办公椅并在一起睡两三个小时,缓过劲儿后接着干。

就在成果即将出炉时,连日的消耗下身体向她发出了“警告”:高频失聪。“你的听力已经损失了一半,第一次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一生都会落下病根。”医生的话让王奇慧不得不暂停工作住进医院。尽管医生要求住院8天,但她只住了5天就匆匆出院。

这样的王奇慧成了很多年轻同事眼里的榜样,鼓励着他们加油干……经过一年多的火线攻关和临床试验,如今他们研制的抗体已经在16个国家推广使用,进入临床救治系统。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像在拼命一样。”王奇慧说。

压力就是动力。此次疫情中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参加大大小小各种会议,让曾经不太自信的她不再怯场。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洗礼,她思考、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成长不必在意一时的高峰或者低谷,做好自己该做的,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她说。

幸运

王奇慧在中科院院部参加某次活动时,看着报告厅中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画像,百感交集。

“那个时候他们面临的是最艰苦的环境,却做出了‘两弹一星’那样卓越的贡献。我们这代人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应该做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突破。”她说,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是中科院的传统,新一代科学家责无旁贷。

采访中,王奇慧反复提及“幸运”二字。从读博士到进入职业生涯,能在中科院跟着最优秀的科学家做研究,她感到十分幸运。

“这里的实验室有着国际一流的基础和体系,这里提出来的科学问题都是国际前沿和领先的,这里回答的基础科学问题是面向应用的基础科学问题,直接指导、支撑和实现基础科学的应用。”王奇慧说。

“有前辈科学家的引领和培养,我比其他人成长得会快一些。”她十分感谢一路走来师长们的培养和教诲。

王奇慧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自带光环”——通过本职工作体现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如今,作为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她有了更大的责任,要凝练和回答重要的科学问题,培养更优秀的青年人才。

挑战很多,但她乐在其中。

乐途

在王奇慧看来,科研如果全身心投入,就会“越做越有意思”。

2021年,王奇慧把目光投向了一种有潜力提升肺部局部免疫的新策略——喷雾型纳米抗体,用于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宿主的免疫系统是一致的。”王奇慧说,通过在mRNA疫苗、抗体等方面“双管齐下”并行开展研究,她希望在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中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启发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希望可以研发出防症状,甚至是防感染、延长保护效果的新冠肺炎疫苗。

“生命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艾滋病疫苗、肺结核疫苗到能够彻底清除病毒基因组的乙肝疫苗,这些都是传染病研究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要回答的是基础免疫学问题。”王奇慧说,在抗疫实战中感受到的正反馈激励、看到的色彩斑斓的病毒世界,都在吸引着她继续沉入其中,和有志于此的病原学研究者一道做出实实在在有益于临床的成果。

正如2021年2月9日王奇慧在参观武汉方舱医院改建的临时纪念馆后所写到的那样,“微如尘埃的一粒病毒/搅得世界天翻地覆/经历、见证、创造抗疫历史的你我/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全世界的英雄/愿在与病毒斗争的路上/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