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江苏南通探索社会救助新路径 天天资讯
“以前办理一户低保或低收入家庭,收集整理各项材料要跑好几趟,现在‘数据长腿’,一个小时内就能收集完成。”龙湖佳苑社区民政协理员蔡晨晨表示。
据了解,南通市崇川区正在探索社会救助“智慧大脑”、“社会救助+网格”等创新工作体系,让数据“跑动起来”,从“纸上”到“指尖”,从“面对面”到“不见面”,从“跑多次”到“一次成”,让“数字化+专业队伍”成为社会救助的两大支撑。
(相关资料图)
从“人治”到“智治”,社会救助运行更高效
“这个二维码发给我老婆也是扫脸签字就可以授权了,不需要再专门跑到窗口去,确实节约了不少时间!” 居住在崇川区天生港镇街道的朱大妈按照“南通城镇居民医保”提示,在网格员的协助下,成功提交了线上签署的授权核查书。“以往还要子女回来才能办理的线下授权,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了,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医保缴纳!”朱大妈高兴地说道。
目前,天生港镇街道在救助待遇资格认证、核对授权书检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等方面基本实现了线上全程办理和系统自动完成,将基层工作人员从“文件山”解放出来,能够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入户走访、志愿帮扶,将面对面“送文件”变为面对面“送温暖”。据悉,天生港镇街道还将联动红十字会、慈善等救助力量,优化救助功能模块,以信息共通、共享、数据互认为导向,将业务申请、过程办理、结果处理形成数据闭环,实现社会救助数字化、智能化。
数据“跑腿”,畅通基层救助“微循环”
依托“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秦灶街道形成了老年朋友们“线上”按需下单,第三方服务公司“线上”及时接单,服务队员“线下”精准服务的“三步走”体系,保障全街道1397位老年人乐享居家养老服务。“智能手环进社区”已成功助力辖区3位高龄、失独、孤寡老人开启“智慧养老”新生活,让社会服务更精准更及时。
不止于此,秦灶街道不断增强在职党员与社区“双向互联”强度。依托“通通在”小程序和在职党员微信群等“云互动”平台,线上发布志愿服务项目、“攻坚有我”成效等动态信息,打通在职党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畅通基层社会治理“微循环”。
秦灶街道在2022年更是作为崇川“优等生”交上一份值得“抄作业”的基层社会救助“答卷”。2022年度,秦灶街道利用“全要素网格通”App等信息化途径,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走访服务,共走访服务特殊人群、关怀对象、出租房等2000余次,上报有效网格事件5000余条,事件办结率100%。
“贴心”队伍时刻在身边,救助对象有依靠
老朱的儿子上不了学了,小龚又要住院手术了,老杨今天又要去透析了......这些困难群众的冷暖安危始终有一群人时刻放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
自2020年起,钟秀街道通过完善组织架构,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困难、患有重病的群众、残疾人进行重点联系,增添动态更新数据库,推行“红黄绿”三色卡清单管理,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单制度。同时,成立了“随手敲门”“医路相伴”“周末子女”三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今年,更是将街道青干班纳入志愿服务队伍中,不断扩充“青”力量。
家住天勤的龚立明是中心村十组居民、独自居住在车库里,患有乳腺癌且没有收入来源。社区工作人员小任在得知消息后,将她纳入了社区困难帮扶群众名单,并为她申请低保,保障她的最低生活。
钟秀街道中心村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作用,保障“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功能,定期公示救助对象基本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利用核对系统,对新申请和在享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做到逢救必核、在享必核。
崇川区将持续完善基本救助制度、放大救助体系能级、创新救助机制方式、整合多方救助资源、提升救助工作能力等方式,积极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助推南通“温情救助暖江海”工作品牌落地落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城乡统筹、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
(作者:王曦凡、马荣、郭清扬、赵婷婷)
[编辑:吴一多]